三体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本三国一路人 > 第四百九十回

第四百九十回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现在十多年的时间下来,直到泉州之战发生之前,夷州的正规陆军才不过八千人,水军方面算上一些乱七八糟的纺制也才两万人不到,总计最多也就三万左右。以夷州本土目前大概是三十来万的人口基数来算,也是十个居民就要养一个兵,百姓的负担其实非常的重。这是夷州的农业环境良好,而且长期以来都重视与各方的通商往来,水军方面在不作战的时候,还要负责跑商与对一些地区的收割来减轻负担,所以陆仁养这些兵尚有些余力。

而在泉州之战之后,陆仁小规模的征召了一次兵力,但如果是把在战斗中折损的人员补回去的话,实际的扩军量不超过三千。因为陆仁太清楚自己这里的兵力一但超出那条警戒线,夷州的经济体系就会出现问题。

总之一句话,现在虽然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会暴发大规模的战事,但夷泉各地的军却是不能随便乱扩的。不过如果真的到了那种迫不得已的情况,陆仁是会考虑一下全民总动员的事。只是那样一来,夷州地区的民生与经济将会出现超大幅度的倒退。

所以能够用其他的方法来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就还是尽可能的避免掉才比较好。也正是在陆仁擒获了吕蒙之后,为什么还要和吕蒙那样交谈上一番的原因。这该打的已经打了,该杀的也已经杀了,可还要是硬打下去的话……不值自己这里的底子还是有些不够看。

而在另一方面,陆仁多少还是有点底气的,因为不久前老曹那边传回来的线报说曹操已经增调了军兵前往合肥,孙权再和陆仁有仇,以孙权的为人也不可能会不管合肥那边的战线,所以与孙权之间的停战和解是有希望的。现在只差一些沟通上的问题,但这个沟通却又好像不是那么容易就做的到,毕竟眼下自己这边看上去是强势的一方,没理由自己先派人出去。要是自己这里先派了人,那岂不是会泄了底气?所以所以,陆仁现在的心里很有些矛盾与烦燥。

诸葛亮笑而回应:“彼此,彼此。”

如果陆仁在场,对这样的对话或许会感叹一声,说这就是乱世中人们的心态?

——————

夷州,莽甲城中。

陆仁这会儿正在府衙之中对着大沙盘皱眉苦思,刘晔则闭着双眼在一旁的座中默然品茗。

之前的那场海战,陆仁这边仗着船坚炮利什么的大占便宜,最后还俘虏了吕蒙并迫使吕蒙自杀,胜固然可算是大胜,但接下来孙权会有什么样的报复举动却是谁也说不清。对此陆仁当然是早有准备,就是仍然的进行以攻为守的策略,在保证夷州本土与泉州等地区防御的前题下,仍然指派甘宁与黄忠用少而精的舰队在夷州海峡一带游戈,一但发现什么机会就适时出击,以打了就跑的主战术思想使孙权的沿海地区都处在一个疲于奔命的状态,令孙权难以集结起大规模的部队对夷州或泉州进行拔钉式的重点攻击。

但是但是,夷州兵力不足的硬伤可是件很令人头痛的事。

这里要再一次的说清楚,古时的府民制是农即为兵、兵就是农,各家各户没有打仗的时候就种田,一有战事则各家各户的应籍的男子都要应征当兵,更有甚者就是所谓的“兵籍”了。而在当时的大战时期,有时会出现全国总动员的事,一出现全国总动员就常常会造成十室九空的不良局面。

扯远了,打住反正意思就是如果夷州按照府民制来征兵的话,以夷州与其他的几个地区总计约五十来万的总人口基数,可以得到的兵力最多也才不过五到七万,而且夷州与各个地区的生产也将会陷入一个半全面性停滞的状态。要是真的那么做了,那么很可能一场大战下来就能把陆仁多年的心血给基本打没了影,这可是陆仁不愿意看到的事。

因此早在夷州设立之初,陆仁所采用的就不是府兵制,而是募兵制。即兵就是兵,民就是民的农兵分离,士兵在夷州地区是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而存在。而由于初期夷州的青壮男子偏少,且夷州地区的居民主体构成都是饱经战乱的流民,都不太愿意当兵,所以能募集到的兵力数量也都很少。像最初的时候,高顺帮陆仁训练的正规军才多少人?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