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九百二十五章:那是一种必然趋势

第九百二十五章:那是一种必然趋势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韩信说的是后装线膛枪,帝国的制造署其实已经造出样枪。只是吕哲看过后并不觉得满意,主要是还呈现装药和弹丸分离的现象,另外燧发装置也显得异常不稳定。

“新枪械的射程提高到二百五十米,会装配一种滚筒型号的子弹。新枪械的命中率也有相当高的提升,最重要的是从开枪到重新装弹过程不会超过十秒,等于是一分钟内能够射击六枪。”韩信有亲自射击过。叙述的时候略略带着可惜:“就是很容易出现卡壳现象,所以陛下相当不满意。”

滚筒型号的子弹?其实就是米尼弹,创意来自于一些吹箭的构思。所谓的米尼弹就是一种弹丸前置,弹壳中间配置火药,后面有一种触发装置。

帝国在长江流域有不少水利器械,已经被使用在制造货币上面,因为吕哲的干涉其实也已经出现最为初步的机床,但是技术含量可以说相当的原始,可是在拉伸金属和钉装上面的机构已经被研究出来。研究机床只是吕哲提供了构思,后面就是那些匠师的事情了。

另外必须说的是,燧发枪的枪管也是依靠长江水利的一些机械打造,近期出现的线膛机构也是利用到最为初步的钻孔技术。

“与演习是有点不同,演习的时候不是实弹,看不出有那么大的杀伤力。”韩信眼睛睁得贼亮,他说:“唯一的短板就是射程太近了。”

曹参并没有看过火器兵与其它兵种的演习。但是刚才已经看到火器兵发威。他“啧啧”了几声,说道:“一百米以内是一道禁区,燧发枪兵发射出去的铅弹是直射,能够扫清直面扑来的敌人。”

其实弓弩兵也能做到直射。继承于秦军箭阵之法的帝国士兵,他们摆列箭阵的时候也能做到局部覆盖,甚至是波段式射击也能形成连绵不绝的射箭场面。

“有效射程一百七十米,最强的杀伤范围是八十米左右。”韩信思索了一下,闷闷地说:“现在无法看出火器兵的优势在哪。”

余樊君说得更加干脆:“燧发枪兵能够做到的事情。弓弩兵也能做到,甚至弓弩兵要做得比燧发枪兵要出色。”

韩信对一些机器知识半懂不懂,另外的人对机器知识估计就是一空二白。韩信多多少少还能说一些,其他人只有闭嘴听得份。

曹参怔怔地听完,问道:“多久?”

可不是嘛!弩弓的射击范围最远可达三百米以上,再加上弓兵的协同,足够数量的弓弩兵远至三百米近到三十米都是射程,摆开箭阵只要箭矢不缺,无非就是对射和阻击战罢了。

“生产一枝弩箭的工序和价值等于五枝普通箭矢,一枝普通的箭矢等于二十枚的铅弹……”韩信摸着下巴,缓缓地说:“另外,生产一套劲弩的价值能够造出三把燧发枪。”

这些东西其他人倒是不知道,他们听完韩信说的话都是陷入了思考。

帝国是不缺钱又缺钱。说不缺钱那是因为山川之利不断有新的贵重金属被挖掘出来,特别是随着在交趾发现新的超大型铜矿,帝国的府库中真心是不缺国帑。说缺钱是缺在什么地方?是国家的年度花费远要比收上来的赋税多,他们可是有听过一些消息,现在帝国每年要亏空掉将近二千万贯,着实是有点恐怖。

“……另外,帝国的几位将军,他们赞同陛下的思路,特别是看到火炮射程和威力,坚信火器才是未来军队的发展方向。”韩信知道的事情远要比刘邦、陈余、曹参、余樊君多得多。他也没有卖什么关子:“器械署没有放弃研制新的火器,他们正在研制一款射程在二百五米的枪械,那种枪械是一种后装型号。”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